
满足人类需求,促进中医药与现代医药融合。食药资源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对食药两用需求,并推动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药生物技术的融合发展。这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,提升我国药食同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。
提供安全合理的药品和药学服务。根据查询中国医学网信息显示,新时代食药行业职业道德研究的目的是以患者为中心,提供安全、有效、经济、合理的药品和药学服务,将维护患者生命和公众健康作为最高道德行为准则,严格遵守药品经营法律法规。
在远古时代,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,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。随着人类的进化,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,所谓“神农尝百草”“药食同源”,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。夏代(约前2070—前1600)酒和商代(前1600—前1046)汤液的发明,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。
随著科学技术的发展,传统中药裏食用和药用的真菌资源将被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,用以改善国民的物质生活、营养品质、防治疾病和增强体质。我国延用药用真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,其发展前景看好,但在资源的开发、药用种类的扩大、药理和药化分析、以及临床试验等方面需要相互配合和深入研究,以达科学化的要求标准。
提倡、发掘、弘扬中医营养学思想及养生观点,推广日常生活中简便可行的、能维护国民健康的药食两用中药及食疗方药,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。
在远古时代,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,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。随着人类的进化,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,所谓“神农尝百草”“药食同源”,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。夏代(约前2070—前1600)酒和商代(前1600—前1046)汤液的发明,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。
从药食同源的起源可以看到古人对食物功能的认识层次:首先是无毒,且能够食用,提供基本营养;然后,发现了食物的其他功能:治疗和保健。对食物的治疗之“理”,很早就有相关探索。古人认为食物和药物一样具有性味理论,包括四气五味、归经、升降浮沉等。
许多食物即药物,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,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,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。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,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,亦有异处。
那么也就是说,茶多酚这个化学方程式,就是最终给的是我们一个概念,而不是理论对么?那么也就是说,我们今天玩的PPT全都是概念对不对?这由大家在实践中自己选择。我们再从药食同源的方法来看普洱茶,药食同源,他的源头起源于——民以食为天。这里的“食”可以理解为“吃”。
1、药食同源抗肿瘤——中医药肿瘤防治系列科普之四 药食同源理念传承久远,涵盖了食养、食疗和药膳等多个方面,体现了古人对食物和药物关系的深刻认识。这一理念认为食物和药物均具备四气五味等特性,不仅提供营养,还具备治疗作用。
2、食物和药物一样具有偏性,具有四气五味,因而食物除了提供基本的营养外,还具有和药物类似的治疗功能。古代对“药食同源”品种的记载主要体现在主流本草和食物类本草上。众多典籍记载了大量的“药食两用”中药材,并对相关原理、功效、禁忌及用法等进行详述,为 “药食同源”肿瘤预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。
3、而在现代医学上,车前草也具有抗抑郁作用,以及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,对于抗衰老、抗肿瘤以及一些身体炎症或脑缺血会有辅助作用。车前草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及平车前的全株,味甘,性寒。具有利尿、清热、明目、祛痰的功效。
药食同源这一理论源于古代对药物与食物本质的认识。唐朝时期的《黄帝内经太素》中提到:“空腹食之为食物,患者食之为药物”,表明在那时,许多事物的界限模糊,既是食物又有药用价值。
“药食同源”一种理论是:中药与食物本源一致。唐朝时期《黄帝内经太素》中写道:“空腹食之为食物,患者食之为药物”。这一理论认为:许多东西既是食物也是药物。
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“药食同源”(又称为“医食同源”)理论。这一理论认为: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,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。在古代原始社会中,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,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,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,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