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、医药研发到上市的全过程堪称严谨且漫长,如同大象进冰箱的三步法则,新药需经历临床前研究、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测。以下是这三个阶段的详细解析:首先,临床前研究是基础,包括药物发现和基础研究。以PD-1单抗药物为例,从1992年基因发现到2014年药物上市,经过了多年的动物模型研究和实验验证。
2、候选药物确定后,新药研发进入开发阶段,分为化学、制造和控制、药代动力学、安全性药理和毒理研究、制剂开发等五个环节。临床研究阶段包括新药临床研究申请、Ⅰ期临床试验、Ⅱ期临床试验和Ⅲ期临床试验。Ⅰ期试验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,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性质。
3、根据美国FDA的规定,新药从研发、上市到推广应用总共要经历4期临床试验,上市之前必须要通过前3期。每期临床试验的作用和通过率不尽相同,只要3期中任意一期失败,上市之路就会被迫中止。只有全部通过进入下一步的上市程序。
1、药企在上一年度将25%的营业收入用于研发活动。 为了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,企业必须满足以下条件:- 所属领域属于《8大重点领域》。- 企业注册时间超过1年。- 拥有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比例超过30%。- 研发人员比例超过10%。
2、当年研发费达营业收入的25%,高新企业的标准如下:符合《8大重点领域》;企业注册1年;大专人员 30%;研发人员 10%;研发费用:小于5000万6%;5000万-2亿4%;2亿以上 3%。高新技术收入占总收入60%。
3、在我国140多家医药上市公司中,超过40家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突破30%,最高者达到66%。这意味着一些厂家,每1元收入中,超过6角用于了广告投入。这种只在“下游”做文章的行为,显然对我国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。
4、仁和药业披露的2020年三季报显示,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2670.68万,仅占营业收入比例的0.9%,销售费用04亿元,占营业收入比例的105%。有报告显示,国内药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平均约为2%-3%,而仁和药业研发费用占比仅为国内药企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到。由“重营销轻研发”的经营策略延续而来的,还有OEM的销售模式。
5、年研发投入603亿元,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95%,位居行业前列。公司先后在连云港、上海、成都、美国和欧洲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,打造了一支5000多人的规模化、专业化、能力全面的全球研发团队。
6、公司2022年度累计研发投入达到646亿元,同比增加29%,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同比提升至283%,创公司历史新高,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487亿,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同比提升至297%。
原材料采购:在医药研发过程中,原材料的采购是至关重要的。这包括各种药品生产的原料以及实验室研究所需的化学试剂等。这些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和研发结果。因此,采购人员需要密切关注供应商的选择和原材料的质量检测。
医药采购员需要负责根据医疗机构或企业的需求,采购各类药品、医疗器械、试剂以及相关的卫生材料等物资。他们需要了解市场供应情况,及时采购所需物资,确保企业运营和医疗服务正常进行。
采购员英文里merchandiser和buyer有很大的差别,中文概称采购员、采办员,或时尚买手等。时尚采购主要负责采买一个(或是多个)时尚品牌的产品。时尚采购员须具备多年对市场熟悉的丰富履历,才有资格当上采购员。不同单位的采购员,有不同工作安排。